为了适应高带宽的要求和更长传输距离的要求,万兆以太网对原来的以太网技术也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物理层实现方式、帧格式和MAC的工作速率及适配策略方面、万兆以太网有两种不同的物理层局域网物理层和广域网物理层,这两种物理层的数据率并不样。万兆以太网能够使用多种光纤媒体。由于万兆以太网技术的突出优点,万兆以太网技术可以用来作为包含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使用以太网作为端到端的第二层传输方法)的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
2024-07-06 09:50:28 42KB 职场管理
1
以太网技术是现在两大主流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光网络和以太网的融合。它集中了以太网和光网络的优点,如以太网应用普遍、价格低廉、组网灵活、管理简单,光网络可靠性高、容量大。光以太网的高速率、大容量消除了存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带宽瓶颈,将成为未来融合话音、数据和视频的单一网络结构。光以太网技术是构建宽带城域光网络的主流技术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光以太网的优点,接着对光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方案进行了研究,最后说明了构建可运营的光以太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2024-07-06 09:04:16 130KB 网络
1
以太网技术是现在两大主流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光网络和以太网的融合。它集中了以太网和光网络的优点,如以太网应用普遍、价格低廉、组网灵活、管理简单,光网络可靠性高、容量大。光以太网的高速率、大容量消除了存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带宽瓶颈,将成为未来融合话音、数据和视频的单一网络结构。光以太网技术是构建宽带城域光网络的主流技术之一。
1
电信级以太网又称运营商级以太网最早由城域以太网论坛在2005年初提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城域网技术的热点讨论话题。按照MEF定义,电信级以太网技术主要以网络能够支持的以太网业务类型和业务所能够达到的性能为衡量标准,并不专指某种网络技术,其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化的业务、可扩展性、可靠性、QoS、电信级网络管理。本文首先提出了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电信级以太网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几种典型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并分析了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前景。
2024-07-06 08:16:14 39KB 职场管理
1
随着以太网速率的不断提高,以太网的工作距离也随之增大。现在10G以太网的工作距离已经增大到40km。因此以太网不仅在局域网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最近还进入了城域网和广域网的范围。10G以太网是IEEE 802.3标准在速率和距离方面的自然演进。10G以太网将以太网的已被证明的价值和经济性扩展到了城域网和广域网。由于10G以太网可提供潜在的最低成本、直接演进而来的性能、已被证明的互操作性、熟悉的网络管理性能,因此10G以太网的发展前景被看好。
2024-01-09 11:21:52 33KB 职场管理
1
IEEE Std 802.3ab 以太网协议 千兆网以太网技术协议 文字版 带目录
2023-04-23 13:15:33 763KB 协议
1
以太网技术在楼宇自控系统中的应用 . pdf
2023-04-09 00:03:55 175.44MB 网络技术
1
章 二层组播协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11.3 组播转发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11.2 MAC层数据帧的接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11.1 组播MAC地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第十一章 二层组播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第十章 千兆以太网案例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第九章 千兆以太网自动协商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第八章 千兆以太网自动协商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第七章 千兆以太网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6.3 VLAN在交换机上的配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6.2 数据帧在不同类型端口之间的转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6.1 1Q帧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第六章 交换机间链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5.1 VLAN划分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第五章 VLA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4.2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4.1 以太网交换机体系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第四章 以太网交换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3.5 以太网链路层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3.4 LLC子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3.3 MAC子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3.2 以太网链路层的分层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3.1 数据链路层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2.5 物理层总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2.4 集线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2.3 自动协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2.2 100BASE-TX物理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1 物理层系列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二章 以太网物理层及相关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4 以太网应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3 以太网基本技术及主要设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 以太网设计目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1 以太网技术起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章 概 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4.2 DPT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2022-10-12 10:24:31 635KB 以太网 培训教材 网络基础
1
第一部分 千兆以太网基础 第1章 千兆网之前的以太网 1 1.1 以太网发展简史 1 1.1.1 1973-1982:以太网的产生与DIX联 盟 1 1.1.2 1982-1990:10Mb/s以太网发展成 熟 2 1.1.3 1983-1997:LAN桥接与交换 2 1.1.4 1992-1997:快速以太网 2 1.1.5 1996—今:千兆以太网 3 1.2 以太网流行的原因 3 1.2.1 以太网与令牌环 3 1.2.2 价格取胜 4 1.2.3 DIX贡献出他们唯一的LAN,以太 网...... 5 1.3 以太网像钟摆一样摆动 6 1.4 以太网的命名方法 7 1.5 走向千兆以太网 8 第2章 从共享介质到专用介质 10 2.1 最先选用同轴电缆的原因 10 2.2 向结构化布线转变 11 2.3 结构化布线的优点 13 2.4 10BASE-T/100BASE-T的变革 15 2.5 专用介质和千兆以太网 15 2.5.1 桌面UTP布线 16 2.5.2 建筑物和园区主干网:光纤网 17 2.5.3 专用介质 18 第3章 从共享式LAN到专用LAN 19 3.1 共享带宽LAN的基本概念 19 3.2 LAN网桥 20 3.2.1 数据链路编址 21 3.2.2 单播地址和组播地址 22 3.2.3 全局唯一地址的副产品 23 3.2.4 网桥的工作过程 23 3.3 交换机是网桥 26 3.4 交换式LAN的基本概念 26 3.4.1 隔离冲突域 26 3.4.2 分段和微分段 27 3.4.3 扩展距离限制 29 3.4.4 增加总容量 29 3.4.5 数据率灵活性 29 3.5 成本与性能 30 3.6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意义 31 第4章 全双工以太网 33 4.1 以太网是CSMA/CD 33 4.2 为什么使用MAC 33 4.3 实现全双工的必要因素 34 4.3.1 专用介质 34 4.3.2 专用LAN 36 4.4 全双工以太网 37 4.4.1 全双工操作环境 37 4.4.2 半双工操作的子集 38 4.4.3 发送器操作 39 4.4.4 接收器操作 39 4.4.5 帧的最小长度限制 39 4.5 全双工操作的意义 40 4.5.1 排除了半双工以太网中连接长度的 限制 40 4.5.2 增加链路容量 40 4.5.3 增加交换机负载 42 4.6 全双工的应用环境 43 4.6.1 交换机到交换机的连接 43 4.6.2 服务器和路由器连接 43 4.6.3 远距离连接 44 4.7 全双工模式在千兆以太网中的应用 45 第5章 帧格式 46 5.1 位/字节顺序的表示方法 46 5.1.1 位序 46 5.1.2 字节顺序 46 5.2 以太网地址 47 5.3 以太网帧 48 5.4 IEEE802.3帧格式1983~1996 49 5.5 IEEE802.3帧格式1997 51 第6章 以太网流量控制 53 6.1 以太网流量控制需求 53 6.1.1 交换机的功能 53 6.1.2 丢帧的影响 53 6.1.3 端到端流量控制 55 6.1.4 性能价格权衡 55 6.1.5 半双工网络的后退压力 55 6.1.6 全双工网络中的显式流量控制 57 6.2 MAC控制 57 6.2.1 MAC控制结构 57 6.2.2 MAC控制帧格式 59 6.3 PAUSE功能 59 6.3.1 PAUSE操作概述 60 6.3.2 PAUSE帧的语义 60 6.3.3 流量控制功能的配置 62 6.4 流量控制的实现问题 63 6.4.1 PAUSE功能的实现 63 6.4.2 流量控制策略及其使用 66 6.5 流量控制的对称性 68 6.5.1 对称式的流量控制 68 6.5.2 非对称式流量控制 68 第7章 以太网的介质无关性 71 7.1 多介质类型的以太网 71 7.2 10Mb/s连接单元接口 72 7.2.1 介质无关性是一个意外产物 72 7.2.2 AUI体系结构 72 7.2.3 AUI设计 73 7.3 100Mb/s介质无关接口 74 7.3.1 MII体系结构 74 7.3.2 MII设计 75 7.4 介质无关性和千兆以太网 76 7.5 介质无关接口总结 76 第8章 自动配置 78 8.1 产生自动配置的动机 78 8.2 UTP系统上的自动协商 79 8.2.1 自动协商的发展 79 8.2.2 自动协商范围 79 8.2.3 自动协商原理 80 8.2.4 自动协商操作 81 8.3 光纤上的自动协商 83 8.4 千兆以太网自动配置 83 第二部分 千兆以太网技术 第9章 千兆以太网体系结构及概述 85 9.1 千兆以太网体系结构 85 9.2 千兆以太网技术概述 86 9.2.1 更高层软件和接口 86 9.2.2 MAC操作 86 9.2.3 信号编码 87 9.2.4 物理介质和信令 88 9.2.5 拓扑 90 9.2.6 介质无关接口 91 9.2.7 自动协商 92 9.2.8 10/100/1000Mb/s以太网技术移植 总结 92 第10章 千兆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 94 10.1 半双工MAC 94 10.1.1 半双工以太网MAC操作 94 10.1.2 半双工操作的限制 97 10.1.3 载波扩展 100 10.1.4 帧突发 101 10.1.5 千兆以太网半双工操作参数 103 10.2 全双工MAC 106 10.2.1 全双工操作的限制 106 10.2.2 全双工MAC的操作 106 10.2.3 千兆以太网全双工操作性参数 106 10.3 半双工和全双工千兆以太网的基本原 理和目标应用 107 第11章 千兆以太网集线器 109 11.1 中继器 109 11.1.1 中继器操作 110 11.1.2 中继器管理 112 11.1.3 千兆以太网支持的中继器配置 113 11.1.4 共享千兆以太网的性能 114 11.1.5 中继器的优缺点 115 11.1.6 共享千兆以太网的应用 115 11.2 交换式集线器 117 11.2.1 工作组级与园区网级交换机 117 11.2.2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的特点 118 11.2.3 千兆交换机体系结构问题 120 11.2.4 缓冲式分配器 123 11.3 路由式集线器 126 11.3.1 千兆以太网路由 127 11.3.2 快速路径路由功能 128 11.3.3 非快速路径路由 129 第12章 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 131 12.1 物理层的体系结构 131 12.1.1 点到点链路 132 12.1.2 块编码 132 12.1.3 串行器和线路驱动器 133 12.2 1000BASE-X 134 12.2.1 1000BASE-X块编码 135 12.2.2 线路编码 138 12.2.3 物理层接口 138 12.2.4 光纤介质(1000BASE-SX/LX) 141 12.2.5 铜介质(1000BASE-CX) 144 12.2.6 1000BASE-X模式小结 146 12.2.7 自动配置 146 12.3 1000BASE-T 149 12.4 物理层设计准则 150 12.4.1 介质选择 151 12.4.2 全双工链路限制 152 12.4.3 半双工链路限制 153 第13章 千兆以太网标准简介 155 13.1 IEEE802.3是什么? 155 13.2 IEEE802.3z是什么? 156 13.3 读者对象 156 13.4 IEEE802.3z标准 158 13.4.1 IEEE802.3z标准结构 158 13.4.2 AUI、MII等的含义 160 13.4.3 体系结构:标准与现实 161 13.4.4 标准条款 162 13.5 正在进行的工作 167 第三部分 千兆以太网应用 第14章 应用环境 169 14.1 端站接入点 170 14.1.1 硬件平台和I/O总线 171 14.1.2 操作系统 171 14.1.3 数据率需求 172 14.1.4 介质类型 172 14.1.5 其他特征 172 14.2 局域网互连 173 14.2.1 互连网络层次结构 173 14.2.2 网络互连的功能需求 176 14.2.3 局域网互连产品参考表 181 第15章 性能问题 183 15.1 端到端通信路径 183 15.1.1 磁盘驱动器 184 15.1.2 磁盘I/O总线 184 15.1.3 应用处理 184 15.1.4 协议处理 185 15.1.5 设备驱动程序 186 15.1.6 外设总线 186 15.1.7 网络接口 186 15.1.8 局域网LAN 189 15.1.9 LAN互连技术 190 15.1.10 网络互连设备 191 15.2 测量和提高性能 192 15.2.1 瞬间和平均利用率 193 15.2.2 冲突统计 193 15.2.3 可接受的信道利用率 194 15.2.4 以太网开销 194 第16章 其他的技术方案 196 16.1 快速以太网 196 16.1.1 总容量与吞吐量 196 16.1.2 距离限制 197 16.1.3 交换快速以太网与共享千兆以太 网 197 16.1.4 聚集容量与端-端吞吐量 197 16.1.5 成本与产品成熟性 198 16.1.6 快速以太信道 199 16.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200 16.2.1 FDDI操作 200 16.2.2 FDDI容量 203 16.2.3 FDDI的优势 203 16.3 高性能并行接口HIPPI 203 16.3.1 HIPPI操作 204 16.3.2 流量控制 204 16.3.3 HIPPI成帧 205 16.3.4 HIPPI物理信令 206 16.3.5 HIPPI与千兆以太网 207 16.4 光纤信道 208 16.4.1 光纤信道技术 208 16.4.2 光纤信道分层和体系结构 209 16.4.3 光纤信道和千兆以太网 211 16.4.4 光纤信道作为千兆以太网的替代 品 211 16.5 异步传输模式ATM 211 16.5.1 ATM基础 212 16.5.2 ATM技术 213 16.5.3 使用ATM进行数据通信 217 16.5.4 集成语音、视频和数据 227 16.5.5 ATM:未来的浪潮 229 16.5.6 ATM的优点和缺点 229 附录 8B/10B代码表 231 参考文献 238
2022-05-13 16:44:04 11.76MB 千兆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1
1 VLAN & QinQ入门 2 VLAN&QinQ;实现差异汇总 3 VLAN&QinQ;接入技术典型场景及部署指导 4 配置指导
2022-05-02 11:14:07 5.39MB VLAN & QinQ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