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主要涵盖的是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复试阶段的机试题目及相关的程序代码。这是一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等核心领域知识的综合考察。机试是评估考生编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通常包括算法设计、编程实现以及调试优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复试机试题目”,我们可以推测这些题目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算法**:如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查找(二分查找、哈希查找等)以及图论问题(最短路径、拓扑排序等)。 2. **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栈、队列、树(二叉树、平衡树等)和图等,可能会要求考生理解和实现这些数据结构及其操作。 3. **操作系统**:可能包含进程管理(进程同步、互斥、死锁等)、内存管理(虚拟内存、页替换算法等)、文件系统等概念和原理的应用。 4. **计算机网络**:可能涉及TCP/IP协议栈、网络传输层(TCP和UDP的区别)、HTTP协议等基本概念和应用。 5. **计算机系统结构**:包括CPU结构(指令集、流水线)、存储层次结构(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磁盘)以及I/O系统的设计。 6. **编译原理**:可能考察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等编译过程的理解和简单实现。 7. **编程语言**:可能涉及C/C++、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的基础语法和高级特性,以及错误处理和调试技巧。 8. **软件工程**:可能考察软件生命周期、需求分析、设计模式、测试方法等相关知识。 在“11级考研”这个文件中,很可能包含了当年机试的详细题目描述和样例代码,考生可以从中了解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解题思路,学习如何编写高效、正确的代码。同时,通过查看已有的程序代码,可以学习到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升自身的编程和问题解决能力。 复习这些内容时,考生应注重理解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常用算法和数据结构,以及对编程语言的深入理解。此外,通过实际编程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这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机试题目至关重要。考生还可以通过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进行实战训练,以适应考试环境,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2025-03-20 18:02:09 175KB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
1
针对红外双波段成像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的应用需求,设计了3um-5um和8uM-12um红外双波段视景仿真用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在共轴三反光学系统成像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孔径光栏远离主镜的离轴三反系统像差特性,研究了大出瞳距、大相对孔径条件下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像差平衡方法。系统焦距为330mm,F#为3,视场为60X4.5。,出瞳距为750mm,在空间频率10lp/mm处,中波红外MTF>0.65,长波红外MTF>0.4,接近衍射极限。具有大视场、大出瞳距、高分辨率、结构紧凑等特点。
2024-11-22 23:32:34 300KB 工程技术 论文
1
根据炮兵作战实际问题,建立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火力分配决策模型。描述解决火力分配问题的一般步骤,对算法流程进行设计,并利用匈牙利法进行实验结果比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有效,求解效率和质量较其它算法有明显提高。
2024-10-10 23:00:39 826KB 工程技术 论文
1
以首钢生产的某X70管线钢成分为基础,利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钢中析出相的组成、相的析出温度及Nb元素的析出规律,研究了钢中Nb和C含量对Nb析出规律的影响,利用热模拟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钢中Nb合金相的析出温度.结果表明,平衡态下该X70管线钢中的析出相主要为Ti、Nb的碳氮化物、合金渗碳体、Ti4C2S2、MnS、AIN、M7C3,和Mo碳化物.Nb析出相主要以Nb和C元素为主,其中固溶Ti和N元素.随Nb和c含量的增加,Nb合金相的析出温度升高,在同一温度下Nb的析出量增加. ### X70管线钢中含Nb相的析出行为 #### 概述 本文献针对X70管线钢中含铌(Nb)相的析出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研究基于首钢生产的X70管线钢的具体成分,利用Thermo-Calc软件模拟不同温度下钢中析出相的组成及其析出温度,同时还探究了钢中铌和碳(C)含量变化对于铌析出规律的影响。 #### 铌(Nb)的作用机制 铌是一种重要的微合金化元素,在钢中能形成高度弥散的碳氮化合物颗粒,这些颗粒具有以下作用: 1. **抑制晶粒长大**:铌的碳氮化合物能够有效固定奥氏体晶界,防止晶粒的异常长大。 2. **提高晶粒粗化温度**:铌的加入提高了钢的晶粒粗化温度,有利于改善其力学性能。 3. **固溶阻塞与拖曳作用**:铌原子在奥氏体中的固溶能够阻碍位错运动,进而抑制动态再结晶的发生。 4. **低温析出强化**:在冷却过程中,铌的碳氮化合物会在铁素体基体中析出,起到细化晶粒和提高强度的效果。 #### 析出相分析 在平衡状态下,X70管线钢中的主要析出相包括: - **Ti、Nb的碳氮化物**:这些相是铌和钛与碳、氮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 **合金渗碳体**:由多种金属元素与碳形成的复杂化合物。 - **Ti4C2S2、MnS、AlN、M7C3** 和 **Mo碳化物**:这些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稳定相。 #### 铌析出相特征 铌析出相主要由铌和碳元素构成,同时也会固溶钛(Ti)和氮(N)元素。铌和碳的含量变化直接影响铌合金相的析出行为: - **析出温度的变化**:随着铌和碳含量的增加,铌合金相的析出温度逐渐升高。 - **析出量的变化**:在同一温度下,铌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铌的析出量增多。 ####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 - **Thermo-Calc软件模拟**:用于预测不同温度下钢中析出相的组成及析出温度。 - **热模拟实验**:通过控制加热和冷却过程,观察铌相的析出行为。 - **扫描电镜(SEM)**:用于观察铌合金相的微观结构。 #### 结论 通过对X70管线钢中含铌相的析出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铌的析出过程,从而优化管线钢的组织和性能。铌的合理添加能够显著提升管线钢的强度和韧性,这对于提高管道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铌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合金化元素,在X70管线钢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进一步地,通过对铌含量的精确控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铌的强化效果,为管线钢的设计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4-09-19 10:48:17 355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出不同粒径的纳米金颗粒。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金颗粒的形貌及尺寸进行表征。讨论了还原剂种类、还原剂用量、试剂加入顺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纳米金颗粒稳定性、粒径、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3c6H507为还原剂制得纳米金颗粒粒径在15~20nm之间,NaBH4为还原剂制得的纳米金颗粒粒径在3~10nm之间,柠檬酸钠与氯金酸的摩尔比为1.5∶1时最佳,Na3c6H507为还原剂时,采用HAuCl4溶液加入到加热的N.3c6H507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混合溶液
2024-09-09 16:30:40 10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不同国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基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导致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校难.长期以来在对外教学领城以计算机文化为主题的研究非常罕见.教学过程大都延续国内学生教学模式,不适应对外教学工作.由中心主题开始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工具“思维导困”运用在外籍生计算机文化教学中,有利于沟通不同国籍学生的思维习惯,可有效缓解外籍学习者因文化基础差异而产生的焦虑,并赋予更多的自主权,提高对计算机文化理解能力.以外国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思维导图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思维导图在对外教学中的应
2024-06-15 19:48:17 317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为了设计最优的级间耦合变压器以最大化多级放大器的增益,提出了一种N:1片上变压器的版图设计方法,建立了基于物理的变压器集约等效电路模型。对于5 GHz下工作的变压器耦合两级放大器,利用该设计方法找到了最优的变压器结构参数。将三维全波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对该结构模拟所得的参数模块与应用物理模型建立的变压器等效电路分别代入两级放大器进行电路模拟,两者模拟结果相互符合。
2024-04-24 08:42:25 408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利用1962―2011年湖南省9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时序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大暴雨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20世纪90年代为湖南省大暴雨出现最多的10 a;1962―2011年,湖南省大暴雨日以0.73 d/10 a的平均速率增加。夏季是湖南省大暴雨最集中的季节;冬季没有出现过大暴雨;6―7月为大暴雨最集中的月份。从空间来看,湖南省西北部和东北部是大暴雨的两个高频区;湖南大暴雨划分为三季型、双季型和单季型3种类型,依次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南部、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
2024-04-12 13:53:25 623KB 自然科学 论文
1
采用窄相关技术和双△相关技术,对BPSK(1)信号和BOC(1,1)信号在不同预相关带宽和不同相关器间隔时的平均加权多径误差包络进行了仿真,提取了多径误差典型值。结果表明,随着相关器间隔的减小,多径误差逐渐减小,但当相关器间隔为0.1个码片时,多径误差的减小已不明显;多径误差并不是随着预相关带宽的增大一直减小,而是有一个最小值。
2024-04-11 14:33:37 264KB 工程技术 论文
1
歧口凹陷下第三系发现的油气藏几乎都与异常压力有关,通过对测井资料的分析,结合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认为东三段、沙一中存在两个异常超压带产生超压的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快速堆积,烃类生成,欠压实及粘土矿物转化异常高压层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致使油气富集于沙一下,因此下步油气勘探应把沙一下作为重点主探层系,在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重点搜索低位体系域各类岩性圈闭油气藏,同时在斜坡高部位还需注意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寻找。
2024-04-02 15:27:10 369KB 工程技术 论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