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水的蒸发,物质的溶解、扩散现象等。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间的三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例如氧气、磷、硫等);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化合物,硫酸、硝酸等酸类物质,甲烷(CH4)等一些有机物。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例如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     (3)阳离子、阴离子与原子间的关系是: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盐类、碱类等化合物。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镁原子         (2)元素只表示种类,不表明个数。   (3)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4)同种元素的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在化学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例如,氢气(H2)是氢元素的游离态,水(H2O)是氢元素的化合态。地壳和人体中的元素种类很多,地壳主要由9种元素组成,人体由60多种元素组成。见生物细胞中的元素。   (5)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如钠、锌等)、非金属元素(如碳、硫)和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等),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了一百余种元素。对这些元素的性质研究,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是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最后由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它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 原子结构   原子虽小但是可分的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是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布,并有一定规律。在核电荷1�2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也叫K层(即最外层)排1�2个电子。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在核电荷数3�10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K层)排2个电子, 第二电子层(L层也是最外层)排1�8个电子,8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在核电荷数11�18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K层)排2个,第二电子层(L层)排8个电子,第三层(M层,也是最外层)排1�8个电子,8个电子为稳定结构。总结上述规律若以n代表电子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但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倒数第二层不能超过18个电子;具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需综合考虑以上规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     (2)共价化合物:不同元素的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       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都有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例如氯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一个电子,而氢元素的原子也容易获得一个电子形 成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为两原子共用,在
初中化学基本实验复习                    常用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 一、常用仪器 二、基本操作 (1)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 (3)药品的称量:液体用量筒量取,固体用托盘天平称量. (4)物质的加热(5)仪器的连结(6)装置气密性的检查(7)仪器的洗涤 (8)物质的溶解、过滤和蒸发(9)浓酸浓碱的使用 物质的制取和性质三大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三大气体的除杂方法、验证方法,设计实验组装装置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实验题.题型主要是综合实验题.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一、基本原理 (1)提纯:某种物质里含有一种或几种杂质,除去杂质从而得到纯净的某物质.提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②选用的试剂只能和杂质起反应,不能与欲提纯的主要成分反应;   ③和杂质起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和主要成分容易分离开来. (2)分离:是将混合物分离而得到纯净物,具体原则与提纯大同小异,故下面主要论述提纯. 二、基本方法   必须抓住要提纯物质与杂质之间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和联系,决定选用何种试剂或操作方法. (1)物理方法①过滤法:适用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②结晶法:适用于分离可溶性混合物或除去可溶性杂质.具体方法有两种: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物质的提纯.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称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态物质的提纯. (2)化学方法   化学原理:通过发生化学反应将混合物分离或除去组分中的杂质,达到提纯目的的方法.操作时应注意:所选的试剂一般应是只与杂质起反应,而不能与被分离或提纯的物质反应.①气化法:采用加热或加入某种气化剂,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气化剂通常为稀盐酸或稀硫酸).如:除去氯化钾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钾,可选用稀盐酸.再如:KCl中混有少量的KClO3,可用加热法除去KClO3.   ②沉淀法:在混合物中加入某种试剂,使其中一种以沉淀形式分离出去的方法.使用该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如: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2SO4,可用适量的BaCl2溶液除去(不能选用Ba(NO3)2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2SO4).   ③溶解法:用酸或碱把杂质转化成液体而除去.如:Ag粉中
2021-06-17 09:02:20 295KB 初中化学实验复习资料.
初中化学衔接 第一部分 同学们高中生活欢迎你! 在人生旅途中,你们跨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憧憬着,并开始为之奋斗。不过,要想取得成功,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为成功就像一把梯子,如果你一直把双手插在口袋里,是永远也爬不上去的!要想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始终如一地保持一颗自信的心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准高中生之思想现状。 经过中考,拿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心理非常激动,在思想上想放松一下。部分学生对化学科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化学多简单嘛,开考前背背书,高分数就收入囊中了。由此顺推,高中化学也很简单,照搬初中的学法,平常轻松度过,到高三再用功,高考场上同样应付自如!殊不知: 1、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知识的深度、广度及思维难度都大大的增加,再用“耍耍背背”的“方法”和尽靠小聪明是啃不动高中化学这块骨头的! 2、由于“轻视化学”的思想作祟,上课听课习惯不好,即:只听不动笔做笔记;只上课听听,下来根本不练习!这样下来,上课听懂的知识不能转化成自己的能力,练习中不能运用自如,考试中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3、上课能听懂,下来不练习,之后便逢考必差,一学期下来,自信就全无! 我们的同学肯定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再出现在自己身上,那就让我们来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吧,让自己顺利“过渡”,迎取高中化学学习的胜利! 二、初 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1、内容 初中:科学的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变化 化学与社会生活等 特点: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体现了:“知著见微,见微知著”的认识规律,且内容少而简单。 高中: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 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 特点:① 从典型的金属----典型的非金属(由特殊到一般,以典型的非金属为重点) ② 以物质结构为主线,贯穿了四大基本理论(氧化还原理论 结构理论 平衡理论 电解理论) ③ 化学计算的深化(引入物质的量,把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 ④ 从无机到有机(内容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知识由点→线→面→网。) 2、教学方法: 初中:课堂容量小,进度慢,知识浅而少,多为简单介绍。 高中:课堂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对问题的剖析较具体而深入;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点拨和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方法 初中:绝大部分学生死记硬背,依赖老师,被动的接受知识,由此不能独立思考,不善归纳和总结。 高中:需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后记忆;强调独立思考和判断,对知识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运用;主动接受知识,逐步养成抽象、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判断及自学等能力;最终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三、化学学科的特点 (一)、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科技发展等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教材中除了原有的体现科学探究教学内容的部分实验外,又增加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探究内容,其形式不仅包括了化学实验,也包括调查与分析,家庭小实验,活动与探究等栏目(见下表) 课 题 名 称 内 容 第一单元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第二单元 寻找催化剂(见习题) 第三单元 用浓氨水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的 第四单元 对药品标签的调查和分析 第五单元 以蜡烛 镁带的燃烧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 第六单元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侧重点有所改变(要求学生通过探究) 第七单元 煤和石油;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第八单元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第九单元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十单元 寻找指示剂的探究;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PH;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第十一单元 初步区分氮肥 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第十二单元 P99 P100页活动与探究 同学们将以上的各部分内容尽自己所能做好,那探究的能力就会逐步增长,终身受益,但探究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应当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1、使科学探究活动形式多元化,除了课堂内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场所,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除了化学实验这一重要载体之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和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媒体进行查阅等形式。 2、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引领作用。同学们要通过化学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假设------分析问题或现象-------解决或解释问题,以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二)、兼具文理科特点 化学的能力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的,良好的记忆是提高化学能力的催化剂。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1、简化记
2021-06-17 09:02:20 3.38MB 高初中化学衔接
暑期专题辅导材料一 初中化学知识点回顾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水的蒸发,物质的溶解、扩散现象等。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间的三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例如氧气、磷、硫等);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化合物,硫酸、硝酸等酸类物质,甲烷(CH4)等一些有机物。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例如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     (3)阳离子、阴离子与原子间的关系是: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盐类、碱类等化合物。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镁原子         (2)元素只表示种类,不表明个数。   (3)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4)同种元素的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在化学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例如,氢气(H2)是氢元素的游离态,水(H2O)是氢元素的化合态。地壳和人体中的元素种类很多,地壳主要由9种元素组成,人体由60多种元素组成。见生物细胞中的元素。   (5)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如钠、锌等)、非金属元素(如碳、硫)和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等),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了一百余种元素。对这些元素的性质研究,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是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最后由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它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 原子结构   原子虽小但是可分的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电荷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是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布,并有一定规律。在核电荷1�2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也叫K层(即最外层)排1�2个电子。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在核电荷数3�10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K层)排2个电子, 第二电子层(L层也是最外层)排1�8个电子,8个电子为稳定结构。在核电荷数11�18的原子中,第一电子层(K层)排2个,第二电子层(L层)排8个电子,第三层(M层,也是最外层)排1�8个电子,8个电子为稳定结构。总结上述规律若以n代表电子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但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倒数第二层不能超过18个电子;具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需综合考虑以上规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2021-06-17 09:02:19 551KB 初中化学知识点回顾
初中化学通关宝典:初中化学公式定律.pdf
2021-04-26 10:02:30 20.42MB 小学
初中化学通关宝典:化学实验现象.pdf
2021-04-26 10:02:30 20.67MB 小学
初中化学通关宝典:赢在中考化学备战策略.pdf
2021-04-26 10:02:29 14.49MB 小学
初中化学题库
2021-03-05 13:05:44 272KB 初中化学
1
初中化学
2021-03-05 13:05:43 255KB 初中化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