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哈夫曼编码译码程序,适用于多进制哈夫曼编译码。
2021-12-05 16:31:53 2KB Huffma 信息论
1
用python写的,面向对象的哈夫曼编码译码器,有基于Tkinter简单图形界面,可从文件中导入,每个字符的频度存储在文件nodes.txt中,可自行修改,可通过类似于Tree命令的方式输出哈夫曼树,解压后运行dialog.pyw
2021-11-30 14:49:04 8KB python 哈夫曼 Tkinter
1
霍夫曼编码,对输入的字符集和各个字符对应的权值,例如A={a,b,c,d,e,f,g,h},各个字符对应的权值为{5,29,7,8,14,23,3,11},求出每个字符的霍夫曼编码。 【输入形式】 输入若干个字符(1 <= n <= 26),其权值为int型。 输入数据的第一行的整数n,表示字符数;接下来的n行是字符集,一行一个字符;最后一行是各字符的权值,以空格分隔。 【输出形式】 每个字符(节点)的霍夫曼编码。参见样例输出。 【样例输入】 4 a b c d 1 3 7 22 【样例输出】 a:000 b:001 c:01   d:1 【样例说明】 提示: 1、将最小两个子树合并过程中一定要从前向后去查找两个最小子树,最小子树作为新结点的左子树,次小子树作为新结点的右子树,编码过程中左子树定义为0,右子树定义为1 2、另外:一般原则要求:  若有重复权值结点,原来森林中的结点优先选择(即深度小的结点优先,以确保最终总树深较浅并相对平衡)。新生成的权值和的结点后用。
2021-11-28 18:41:07 4KB 两种结构体 哈夫曼编码 译码
1
通过读取文件data.txt编译,输出有字符频度表,哈夫曼树,编码表,把编码保存到文件中,再读取文件进行译码。此压缩包内涵使用方法,代码。运行:VS2010 语言:C
2021-11-19 16:35:01 1.57MB C语言 哈夫曼编码译码 数据结构作业
1
运用哈夫曼树,写一个编码译码系统,全面开源。
2021-10-18 10:58:50 5.44MB 数据结构C++
1
利用哈夫曼编码进行信息通讯可以大大提高信道利用率,缩短信息传输时间,降低传输成本。但是,这要求在发送端通过一个编码系统对待传数据预先编码,在接收端将传来的数据进行译码(复原)。对于双工信道(即可以双向传输信息的信道),每端都需要一个完整的编/译码系统。试为这样的信息收发站写一个哈夫曼码的编译码系统。 一个完整的哈夫曼码的编译码系统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I: 初始化(Initialization)。从终端读入字符集大小n,几个字符和n个权值,建立哈夫曼树,并将它存于文件hfmtree中。 C: 编码(Coding)。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如不在内存,则从文件hfmtree中读入),对文件tobetrans中的正文进行编码,然后将结果存入文件codefile中。 D: 译码(Decoding)。利用已建好的哈夫曼树将文件codefile中的代码进行译码,结果存入文件textfile中。 P: 打印代码文件(Print)。将文件codefile以紧凑格式显示在终端上,每行50个代码。同时将此字符形式的编码文件写入文件codeprint中。 T: 打印哈夫曼树(Tree printing)。将已在内存中的哈夫曼树以直观的方式(数或凹入表形式)显示在终端上,同时将此字符形式的哈夫曼树写入文件treeprint中。
1
哈夫曼编译码器:根据给出的英文字母的使用频度建立哈夫曼树,并利用已经建好的哈夫曼树完成对电报的 1、编码 2、译码 3、打印编码 4、打印哈夫曼树 等四个功能。 (含报告、答辩视频)
2021-07-17 09:05:01 67.67MB 哈夫曼 编码译码 哈夫曼树
设计一个哈夫曼编码/译码系统,对一个文本文件中的字符进行哈夫曼编码,生成编码文件(后缀名.cod);反过来,可将一个编码文件还原为一个文本文件(.txt)。 要求: (1)输入一个待编码的文本文件名,统计文本文件中各字符的个数作为权值,生成哈夫曼树; (2)将文本文件利用哈夫曼树进行编码,生成编码文件(后缀名cod); (3)输入一个待解码的编码文件名称,并利用相应的哈夫曼树将编码文件译码; (4)显示指定的编码文件和文本文件; (5)把哈夫曼编码用二进制位紧缩到一个变量中,利用位运算进行真正的数据压缩,并求压缩比。(此选项选作)
1
设计一个利用哈夫曼算法的编码和译码系统,重复地显示并处理以下项目,直到选择退出为止。 基本要求: (1)将权值数据存放在数据文件(文件名为data.txt,位于执行程序的当前目录中) (2)分别采用动态和静态存储结构 ......
1
可以根据一段电文设计赫夫曼编码,并用该编码对一段给定的电文进行译码
2021-07-01 14:06:39 26.68MB 云南大学 数据结构 第五次实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