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设计了LTE 下行链路在空间复用与传输分集技术之间自适应切换的多天线传输方案,实现了系统容量和传输质量的良好折中。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切换的多天线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覆盖范围。
1
互联网架构大会分享内容,美团点评技术专家 牟宗彦的ppt内容。美团发力B端,进行商家供给侧改革,收单收银是线下餐饮商家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的重点。供应链技术团队如何应对复杂业务场景,高效连接收单收银产品和B端商家,灵活应对业务快速变化发展。
2023-04-12 10:20:32 3.43MB 供应链 架构 领域驱动设计
1
中国联通研究院联合业界合作伙伴发布《4G 面向5G演进的终端及芯片技术白皮书》.pdf
2023-04-11 17:48:10 667KB 白皮书 行业数据 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
HEC-RAS系列模型在洪水演进模拟中的应用研究,方园皓,张行南,HEC-RAS(River Analysis System)模型是由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开发的一款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进行河网的一维水力学演进模拟。模型所需要的河�
2023-04-07 14:29:03 1017KB 首发论文
1
The UMTS Long Term Evolution_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2nd Edition -Wiley (2011)
2023-03-31 11:08:04 7.97MB LTE UMTS Stefania Sesia
1
什么是CDN 阿里云CDN的特点和优势 历年技术架构 现有架构和实现
2023-03-14 15:47:33 1.98MB CDN
1
本书作者全部为3GPP各工作组参会代表,自2005年开始参与LTE标准化工作的全过程。 第一作者沈嘉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事3GPP LTE、LTE-Advanced、IMT-Advaced、UWB等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标准化研究工作;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IMT- Advanced推进组技术工作组副组长;自2005年4月起参加LTE标准化工作,向3GPP提交、宣讲文稿30余篇,申请专利4项;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电子学系,获博士学位。 第1章 背景与概述 1 1.1 什么是LTE 1 1.2 LTE项目启动的背景 2 1.2.1 移动通信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融合 2 1.2.2 国际宽带移动通信研究和标准化工作 3 1.2.3 我国宽带移动通信研究工作 5 1.3 3GPP简介 5 1.3.1 3GPP的组织结构 6 1.3.2 3GPP的工作方法 7 1.3.3 3GPP技术规范的版本划分 8 1.4 LTE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进程 12 1.4.1 LTE项目的时间进度 12 1.4.2 LTE协议结构 14 1.5 LTE技术特点 16 1.5.1 LTE需求 16 1.5.2 系统架构 17 1.5.3 空中接口 18 1.5.4 移动性和无线资源管理 23 1.5.5 自配置与自优化 24 1.5.6 和LTE相关的其他3GPP演进项目 24 1.6 LTE和其他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对比 27 1.6.1 性能指标对比 27 1.6.2 关键技术对比 29 1.7 小结 31 参考文献 31 第2章 LTE需求 32 2.1 系统容量需求 33 2.1.1 峰值速率 33 2.1.2 系统延迟 33 2.2 系统性能需求 34 2.2.1 用户吞吐量与控制面容量 34 2.2.2 频谱效率 35 2.2.3 移动性 36 2.2.4 覆盖 36 2.2.5 进一步增强的MBMS 36 2.2.6 网络同步 37 2.3 系统部署需求 38 2.3.1 部署场景 38 2.3.2 频谱扩展性 38 2.3.3 部署频谱 38 2.3.4 与其他3GPP系统的共存和互操作 39 2.4 对无线接入网框架和演进的要求 39 2.5 无线资源管理需求 40 2.6 复杂度要求 40 2.6.1 系统复杂度 40 2.6.2 UE复杂度 40 2.7 成本要求 41 2.8 业务需求 41 2.9 小结 41 参考文献 42 第3章 LTE物理层协议 43 3.1 物理层概述 43 3.1.1 协议结构 43 3.1.2 物理层功能 44 3.1.3 LTE物理层协议概要介绍 44 3.2 物理信道与调制 46 3.2.1 帧结构 46 3.2.2 上行物理信道 48 3.2.3 下行物理信道 64 3.2.4 伪随机序列产生 89 3.2.5 定时 89 3.3 复用与信道编码 89 3.3.1 物理信道映射 89 3.3.2 信道编码和交织 90 3.4 物理层过程 111 3.4.1 同步过程 111 3.4.2 功率控制 111 3.4.3 随机接入过程 114 3.4.4 PDSCH相关过程 114 3.4.5 PUSCH相关过程 118 3.4.6 PDCCH相关过程 120 3.4.7 PUCCH相关过程 120 3.5 物理层测量 121 3.5.1 UE/E-UTRAN测量概述 121 3.5.2 UE/E-UTRAN测量能力 121 参考文献 123 第4章 LTE无线传输技术 125 4.1 双工方式 125 4.1.1 FDD双工方式 125 4.1.2 TDD双工方式 125 4.1.3 H-FDD双工方式 126 4.2 宏分集的取舍 127 4.2.1 宏分集技术在WCDMA中的应用情况 128 4.2.2 LTE系统对宏分集的取舍 129 4.3 下行多址技术 130 4.3.1 OFDMA技术方案 130 4.3.2 VSF-OFDM技术方案 135 4.3.3 OFDM/OQAM技术方案 138 4.3.4 多载波WCDMA(MC-WCDMA)技术方案 140 4.3.5 多载波TD-SCDMA(MC-TD-SCDMA)技术方案 143 4.3.6 下行多址技术的确定 143 4.4 上行多址技术 143 4.4.1 PAPR和立方量度(Cubic Metric,CM)问题 144 4.4.2 采用PAPR降低的OFDMA(OFDMA with PAPR Reduction)技术方案 145 4.4.3 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技术方案 147 4.4.4 单载波和频域均衡(SC-FDE)技术方案 148 4.4.5 交织FDMA(IFDMA)技术方案 149 4.4.6 DFT扩展OFDM(DFT-S-OFDM)技术方案 151 4.4.7 可变扩频和码片重复系数CDMA(VSFCR-CDMA)技术方案 151 4.4.8 广义多载波(Generalized Multi-Carrier,GMC)技术方案 152 4.4.9 SC-FDMA技术的深入研究 154 4.5 下行MIMO技术 158 4.5.1 空时/频编码 158 4.5.2 循环延时分集 159 4.5.3 天线切换分集 161 4.5.4 空间复用传输 162 4.5.5 下行预编码 163 4.5.6 下行波束赋形 169 4.5.7 用于下行MIMO传输的终端反馈 172 4.5.8 下行多用户MIMO 176 4.5.9 E-MBMS中的MIMO技术 180 4.6 上行MIMO技术 181 4.6.1 上行传输天线选择 181 4.6.2 上行多用户MIMO 183 4.7 调制技术 184 4.7.1 下行增强调制技术的取舍 184 4.7.2 上行增强调制技术的取舍 185 4.8 信道编码 186 4.8.1 信道编码技术的选择 186 4.8.2 Turbo码内交织器优化 186 4.8.3 编码块分段 187 4.8.4 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与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 187 4.8.5 循环冗余校验(CRC) 188 4.9 演进型多媒体(E-MBMS广播和多播业务)技术 189 4.9.1 MBMS信号和单播信号的复用 190 4.9.2 MBSFN传输技术优化 190 4.9.3 MBMS数据和控制信令的复用 190 4.9.4 MBMS的参数设计 190 4.9.5 MBMS参考信号(RS)的设计 190 4.10 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 191 4.10.1 在LTE研究中考虑的干扰抑制技术 191 4.10.2 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的取舍 197 4.10.3 基于HII和OI的上行ICIC技术 199 4.11 小结 201 参考文献 202 第5章 LTE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207 5.1 帧结构设计 210 5.1.1 FDD下行帧结构(FS1) 211 5.1.2 FDD上行帧结构(FS1) 211 5.1.3 TDD帧结构(FS2) 212 5.2 系统参数设计 215 5.2.1 LTE系统参数设计需求 216 5.2.2 TTI长度 217 5.2.3 子载波间隔 217 5.2.4 CP长度 218 5.3 参考信号设计 220 5.3.1 下行参考信号设计 220 5.3.2 上行参考信号设计 231 5.4 资源映射与调度 240 5.4.1 下行资源映射 240 5.4.2 上行资源映射 245 5.4.3 资源调度和CQI测量 247 5.5 控制信道设计 249 5.5.1 下行控制信令设计 249 5.5.2 下行控制信道设计 251 5.5.3 上行控制信令设计 258 5.5.4 上行控制信道设计 260 5.6 终端等级 266 5.7 小结 268 参考文献 268 第6章 LTE自适应与物理过程 274 6.1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 274 6.2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275 6.2.1 下行HARQ流程 276 6.2.2 上行HARQ流程 276 6.2.3 HARQ进程数量 277 6.3 功率控制 278 6.3.1 下行功率控制 278 6.3.2 上行功率控制 278 6.4 小区搜索过程与SCH/BCH设计 280 6.4.1 SCH和BCH的时频结构 280 6.4.2 用于SCH和BCH的发送分集 287 6.4.3 SCH的信号结构 288 6.4.4 小区搜索流程 289 6.4.5 SCH序列设计 292 6.4.6 相邻小区搜索 297 6.4.7 广播信息和PBCH/DBCH设计 300 6.5 随机接入过程 304 6.5.1 非同步随机接入过程 304 6.5.2 同步随机接入过程 312 6.6 上行时钟控制 313 6.6.1 上行同步的维持 313 6.6.2 上行同步的建立 313 6.7 切换测量过程 314 6.7.1 E-UTRAN系统内的测量 314 6.7.2 对其他系统的测量 315 6.8 小结 315 参考文献 316 第7章 LTE空中接口协议 320 7.1 协议设计要求 320 7.2 协议框架 320 7.2.1 协议总框架 320 7.2.2 无线接口协议栈 321 7.2.3 层1(L1)协议框架 322 7.2.4 层2(L2)协议框架 323 7.2.5 层3(L3)协议框架 327 7.2.6 NAS控制协议 333 7.2.7 E-UTRAN空中接口的标识 334 7.3 HARQ与ARQ 335 7.3.1 HARQ原理 335 7.3.2 ARQ原理 341 7.3.3 HARQ/ARQ的关系 343 7.4 调度 350 7.4.1 分组调度原理 350 7.4.2 LTE系统中的分组调度 352 7.5 QoS控制 358 7.5.1 QoS概述 358 7.5.2 UMTS中的QoS结构 359 7.5.3 LTE中的QoS结构 360 7.6 移动性 362 7.6.1 E-UTRAN内的移动性 362 7.6.2 Inter-RAT移动性 366 7.7 安全性 367 7.8 MBMS 369 7.8.1 目的和意义 369 7.8.2 基本原理和特点 369 7.8.3 E-MBMS系统结构 370 7.8.4 数据同步分发过程 371 7.8.5 中心功能模块 374 7.8.6 E-MBMS传输模式 374 7.9 小结 375 参考文献 376 第8章 无线接入网络功能和接口 378 8.1 LTE系统架构 378 8.1.1 LTE系统架构定义的基本原则 378 8.1.2 LTE系统架构描述 378 8.1.3 影响LTE系统架构的一些重要因素 379 8.1.4 EPC与E-UTRAN功能划分 380 8.1.5 E-UTRAN接口的通用协议模型 381 8.1.6 S1接口 381 8.1.7 X2接口 384 8.1.8 RAN设备的互操作性要求 385 8.1.9 演进策略 385 8.2 无线资源管理 386 8.2.1 无线资源管理功能 386 8.2.2 无线资源管理架构 388 8.3 移动性管理 388 8.3.1 跟踪区 388 8.3.2 空闲状态下LTE接入系统内的移动性管理 391 8.3.3 连接状态下LTE接入系统内的移动性管理 395 8.3.4 3GPP无线接入系统之间的移动性管理 402 8.4 网络共享 409 8.5 QoS概念 411 8.5.1 EPS承载概述 412 8.5.2 承载服务的架构 413 8.5.3 S1接口上的QoS信令参数处理 414 8.5.4 资源建立与QoS信令 417 8.6 网络自配置与自优化 418 8.6.1 基本概念 418 8.6.2 网络自配置 419 8.6.3 网络自优化 420 8.6.4 自配置和自优化功能的典型应用场景 420 8.7 小结 423 参考文献 424 第 9章 LTE-Advanced——LTE的进一步演进 425 9.1 LTE-Advanced与IMT-Advanced的互动关系 425 9.2 LTE-Advanced需求发展趋势 426 9.2.1 “平滑演进”与“强兼容”要求 426 9.2.2 针对室内和热点游牧场景进行优化 426 9.2.3 有效支持新频段和大带宽应用 427 9.2.4 峰值速率大幅提升和频谱效率有限改进 428 9.3 LTE-Advanced技术和网络演进趋势 428 9.3.1 多频段协同与频谱整合 428 9.3.2 中继(Relay)技术 429 9.3.3 分布式天线 431 9.3.4 基站间协同 433 9.3.5 家庭基站带来的挑战 434 9.3.6 物理层传输技术 434 9.3.7 自组织网络 437 9.3.8 频谱灵活使用与频谱共享 437 9.3.9 E-MBMS增强 437 9.4 小结 437 参考文献 438 缩略语 439
2023-03-09 09:52:42 19.07MB LTE入门级 4G
1
  浮现式设计是一种敏捷技术,强调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演进。《浮现式设计:专业软件开发的演进本质》的讨论围绕着专业软件开发方法的演进主题展开,强调了让软件成为一个真正专业的重要性,以及以演进方式开发软件的重大意义。书中谈到了如何在演进过程中综合运用设计模式、重构、单元测试和测试驱动开发等实践,以及何时制定耦合、内聚和封装等关键决策,而且通过准确生动的示例说明了如何开发出真正有用的软件。   《浮现式设计:专业软件开发的演进本质》主要面向软件开发者群体,尤其是对敏捷开发感兴趣的程序设计人员。 第1章 软件开发这个职业 1 1.1 人类制作软件已经有多久的历史了 1 1.2 软件开发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2 1.3 软件开发缺少了什么 4 1.4 谁说了算 6 1.5 独特性 6 第2章 从衣橱到探月 8 2.1 软件开发中的模式和专业化 8 2.2 Andrea的衣橱 9 2.3 探月 13 2.3.1 因素的连锁变化 16 2.3.2 不同的因素导致不同的设计 16 2.3.3 还有更多环境因素 17 2.3.4 成本和获益 18 2.3.5 火星探险 18 2.4 模式的价值 19 2.5 小结 20 第3章 软件开发的本质 21 3.1 失败率过高 21 3.2 成功的定义 22 3.3 Standish Group 23 3.4 做了错误的事情 24 3.5 做事的方式错了 25 3.6 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开发也有所改善 27 3.7 一个原因:土木工程的类比 27 3.8 放弃希望 29 3.9 有时等待和拖延也是必要的 30 3.10 桥是硬的,软件是软的 30 3.11 我们在变化的海洋中游泳 31 3.12 接受变化 31 3.13 拥抱变化 32 3.14 利用变化 32 3.15 更好的类比:不断演进的系统 34 3.16 小结 37 第4章 代码的演进:初级阶段 38 4.1 用对象结构来代替过程逻辑 38 4.2 面向对象和模式的起源 39 4.3 一个示例:简单条件和Proxy模式 40 4.4 下一步:多路径条件选择 43 4.5 为什么要采用对象结构 45 4.6 从多个条件中选择一个 46 4.7 小结 46 第5章 使用和发现模式 48 5.1 根据上下文进行设计:我做的另一个木匠活 48 5.2 模式引出了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55 5.3 模式提供了一种讨论设计的语言 55 5.4 本书中的模式 56 5.5 小结 56 第6章 软件开发金字塔 58 6.1 构成专业的元素 58 6.2 一种形象的表示 60 6.3 小结 60 第7章 注重软件质量 61 7.1 封装 62 7.2 内聚 62 7.2.1 方法内聚 63 7.2.2 视角层的内聚 65 7.2.3 类内聚 66 7.2.4 内聚到何种程度才足够 67 7.3 耦合 67 7.3.1 有意耦合与意外耦合 68 7.3.2 耦合类型 69 7.4 冗余 73 7.5 可测试性 77 7.6 可读性 78 7.7 软件的病症 79 7.7.1 内聚性较差的信号 79 7.7.2 意外耦合或不合逻辑耦合的信号 80 7.7.3 冗余的信号 81 7.8 小结 81 第8章 注重原则和智慧结晶 83 8.1 使用与创建分离 83 8.1.1 Fowler的三层视角 83 8.1.2 另一种视角 84 8.1.3 使用的视角 85 8.1.4 一个单独的视角:创建 86 8.1.5 最后考虑构造细节 87 8.1.6 回到现实 88 8.2 开闭原则 89 8.2.1 类级的开闭原则 90 8.2.2 方法级的开闭原则 91 8.3 依赖倒置原则 92 8.4 GoF的建议 93 8.4.1 设计方法的接口 93 8.4.2 设计类的接口 94 8.4.3 GoF:优先使用对象聚合而非类继承 95 8.5 GoF:在设计中思考什么应该变化并封装会发生变化的概念 98 8.6 小结 100 第9章 注重实践 101 9.1 统一编码风格 101 9.1.1 注释 102 9.1.2 命名类、方法和变量 103 9.1.3 编码标准的好处 104 9.2 意图导向编程 105 9.3 封装构造函数 107 9.3.1 原则与实践 110 9.3.2 做出决定 110 9.4 公共性-可变性分析 111 9.5 实践与自由 114 9.6 小结 115 第10章 注重纪律:单元测试 116 10.1 测试的经济学 116 10.1.1 单元测试 117 10.1.2 先写测试 119 10.2 JUnit框架 120 10.2.1 JUnit基础知识 121 10.2.2 JUnit示例 122 10.2.3 Rule.java:先编码,再测试 122 10.2.4 RuleContainer.java:先测试,再编码 128 10.2.5 消除冗余:@Before和@After 135 10.2.6 自动化批量测试 137 10.2.7 异常和单元测试 139 10.3 模拟对象 141 10.3.1 MockObject框架 142 10.3.2 伪对象 145 10.3.3 依赖注入和Endo-Testing技巧 146 10.3.4 Endo-Testing 147 10.4 小结 148 第11章 注重纪律:重构 149 11.1 重构质量糟糕的代码 150 11.2 重构质量优秀的代码 151 11.3 结构变化与功能变化 152 11.4 重构可帮助你做出选择 153 11.5 模式可以成为重构的目标 154 11.6 避免重构:预构 154 11.7 重构技巧 155 11.8 重构遗留代码 162 11.9 小结 164 第12章 测试驱动开发 165 12.1 何谓测试驱动开发 165 12.1.1 测试驱动与先写测试 165 12.1.2 从单元测试的角度来设计 166 12.2 测试与质量 167 12.2.1 测试与内聚 167 12.2.2 测试与耦合 168 12.2.3 测试与冗余 169 12.3 测试驱动开发与模式 169 12.3.1 Strategy模式 169 12.3.2 乌龟站在乌龟上,一直向下 170 12.3.3 模拟对象/模拟乌龟 171 12.4 模拟对象 172 12.5 模拟乌龟 174 12.6 测试Decorator模式 174 12.7 小结 178 第13章 模式与因素 179 13.1 在演进的设计中做决策 179 13.2 Christopher Apexander与他所提出的“因素” 180 13.2.1 信号处理器示例 180 13.2.2 PKZip示例 184 13.2.3 测试与因素 186 13.3 更多选择,更多因素 187 13.4 小结 190 第14章 浮现式设计:案例分析 191 14.1 问题领域:MWave公司 191 14.2 团队 192 14.3 最简单的能够正常运作的设计 194 14.4 新需求:更复杂的机器 196 14.5 顺便介绍一下 198 14.6 更多好消息 199 14.7 小结:设计是一次漫长而奇特的旅行 200 第15章 结束语:展望2020年 202 附录A 演进路径 204 附录B 示例中用到的模式简介 213 附录C 有用幻觉之原理 274 参考书目 279
2023-01-28 10:15:26 23.86MB 软件工程 浮现式设计 软件开发 敏捷
1
阿里巴巴开源大数据平台演进之路 - 王峰(莫问)_阿里云
2023-01-04 13:25:09 15.87MB 阿里巴巴 大数据 开源 平台
1
本文关键字: 移动通信, 网络, OFDM, 软件无线电, 智能天线, IPV6, 4G, 3G, 天线, GSM, GPRS, CDMA, 电信, ITU, 无线通信, 多媒体, Qos, 无线接入, 漫游, 融合, IP, 基站, 服务器, 信令, 多载波调制, 频谱利用率, 放大器, SDR, 宽带, 变换器, 射频, 测试, 运营商, DSP, SDMA, 监测, 下一代网络, IPv4, 互联网, 接入网, 3G牌照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步实施,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及演进问题成了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性能和系统网络结构及OFDM、软件无线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