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实现无刷电机平稳启动。 2、电机运行流畅,方波PID速度闭环控制稳定可靠。 3、串口能发生调试命令启动电机运行,同时打印速度消息。 4、OLED同步显示电机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
2022-05-29 16:52:28 5.69MB 无感BLDC 带霍尔BLD PID闭环控 平稳启动
1
内部含matlab算法以及示例数据集,可以直接运行。演示demo
2022-05-29 16:05:48 151KB 深度学习 算法 源码软件 matlab
基于小波时频图和卷积神经网络的脑电波分类技术研究 采取matlab
2022-05-29 16:05:32 96.65MB matlab 文档资料 cnn 分类
基于 脑电波数据的时频图 小波尺度图 FFT变化 Wigner-Ville图 小波分析图的数据介绍和程序实现
2022-05-29 16:05:13 476KB 文档资料
提出了一款紧凑型多陷波特性超宽带天线,该天线由圆形贴片和改进的接地板组成。采用在辐射贴片上开两个圆弧状U 形槽和接地板上开一个U 形窄缝隙的结构使其具有多陷波特性。天线的体积仅为32mm*25mm*1.6mm,结构紧凑。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工作带宽为2.8~16GHz,实现了3.2~3.8GHz,4.5~5.5GHz 和7.2~8.6GHz 三个频段的陷波特性,有效阻隔了Wimax(3.3~3.6GHz),大容量微波通信频段(4.5~5GHz),部分WLAN(5.1~5.35GHz),X 波段(7.25~7.75GHz),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波段(8.01~8.5GHz)窄带信号的干扰。除陷波频段外该天线具有良好性能和辐射方向性,更适合应用于超宽带系统之中。
1
行波差动保护基于输电长线两侧方向性行波差值判断故障,可避开电流差动保护对电容电流的补偿问题,仿真验证表明,对于带串补超高压输电长线,行波差动保护在高阻故障时灵敏度高,动作速度快,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消除容性电流的影响,从而可有效应用于带串补偿装置的超高压输电长线这类特殊结构的线路保护。
1
代表两个波的叠加的 GUI,例如教学。 干扰和节拍可以可视化。 指责的印象是可能的。
2022-05-28 19:54:47 52KB matlab
1
真实场景下的地杂波模拟是雷达系统射频仿真的重要内容,文章假设机载脉冲压缩雷达的地面背景为平坦的中等干度裸地,深入研究了真实场景下宽带雷达地杂波的实时性重构算法。文章第一部分利用小微扰法和Weibull分布模型研究了背景的后向散射特性;第二部分利用子带分割原理计算了归一化的宽带地杂波功率谱;第三部分首先在不考虑多普勒效应的情况下通过推导证明无多普勒频移的宽带地杂波功率谱等于归一化的宽带地杂波功率谱与发射信号功率谱的乘积;第四部分提出了一种包括多普勒调制算法在内的基于杂波频域特征的宽带地杂波模拟算法,并且给出了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1
小波分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910年Haar提出的小波标准正交基,但小波分析这一概念是1984年由法国地球物理学家Morlet在分析地震信号时提出来的。当时Morlet发现(现在已经是非常清楚的事实),短时傅里叶变换在时、频分辨率方面的矛盾使得固定时宽的加窗方法并非对所有非平稳信号都合适;也就是说,窗宽应该依据非平稳信号的变化自动调节,形成所谓的小波。 真正的小波分析研究始于1985年,当时由Meyer构造的函数系(Meyer基)对小波分析起到奠基作用[94]。后来1988年Mallat提出多分辨分析的概念,给出构造正交分析小波的一般方法,并由此提出小波分解和重构的快速算法——Mallat算法,使小波分析取得突破性进展[95, 96];同时,Daubechies构造了具有紧支撑的光滑正交小波——Daubechies紧支正交小波[97, 98]。随后,正交小波被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产生如正交小波包、半正交小波、双正交小波、正交多小波等新的正交小波[99~102]。这些小波被广泛应用到信号分析、图像处理、数值分析、地震勘测、语音处理等众多工程领域。 本章主要介绍小波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连续小波变换、二进正交小波变换、多分辨分析、Mallat算法、Daubechies紧支正交小波及典型应用。
2022-05-27 23:05:17 616KB 小波分析
1
合成孔径雷达(SAR)目标检测和识别是SAR实用化的瓶颈技术之一,提取有效的目标特征是SAR目标检测与识别的关键环节。高分辨率SAR图像中,目标属性散射中心特征反映了目标散射中心的位置、类型等信息,精确获取目标散射中心属性特征能够提高对目标的检测识别性能。针对SAR目标属性散射中心特征的提取,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空间-波数分布(ISWD)的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ISWD估计散射中心关于频率与方位角的函数,然后利用该函数来获得目标属性散射中心模型参数。最后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1